近日傳出消息稱,奧迪將有很大可能把比亞迪納入自己的電池供應商,目前談判已基本完成。作為中國電動車和電池巨頭的比亞迪如果能順利拿下奧迪的協議,將會大大鞏固其國際地位。
奧迪早期使用的是三星和LG的電池,但今年4、5月先后曝出LG供應量限制、三星SDI產能不足等消息,導致奧迪不得不調整其產能。
今年8月曾傳出消息確認了國產奧迪e-tron將采用寧德時代提供的75AH高能比電芯。如果眼下奧迪和比亞迪真的談妥了,那目前頭部電池供應商中有四家都成為了奧迪的供應商。
據了解,比亞迪的電池將被用于奧迪和保時捷共同開發的PPE平臺上生產的高性能豪華電動汽車,該平臺將于2021年推出首款全新車型。除此之外,雙方還可能就深化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入股等問題進行洽談。
接下來談一談各大電池廠商。
比亞迪
事實上由做電池供應商轉為做電動車廠商外,很少有電池供應商敢作此嘗試,因此每個電池供應商都需要掛靠電動車企來完成電池的銷售。但比亞迪這么做了,而且做得特別絕。其后果就是比亞迪成了國產電動車的王者,同時丟掉了電池市場的王冠。一個原因是電池大部分被用來內部消化,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做電動車也得罪了其他電動車企業。
曾經的比亞迪也是國產電池的霸主,憑借著絕活磷酸鐵鋰電池雄踞市場首位。直到2016年,寧德時代所生產的三元聚合物鋰電池搶走了一部分市場份額,此時的比亞迪還比較遲鈍,并沒有推動三元鋰電池的生產,在此期間由于政策調整,電動車企紛紛轉投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電池以提高續航;2017年三元鋰電池占領市場高達69%的份額,寧德時代憑借三元鋰電池完成反超;2018年三元鋰電池占比78%,此時比亞迪已被寧德時代遠遠超越,盡管此時比亞迪已經跟上了三元鋰電池的研發,各車企更愿意選擇先導者而非競爭對手的產品。
如今比亞迪一改往日戰略,決定將電池部門從電動車中剝離,對外開放,以期待尋求更多合作機會。
寧德時代
說到寧德時代就不得不提到這個人:曾毓群,寧德山城在外打拼十幾年回家創業,7年成就了一只世界獨角獸。
50年前,剛畢業的曾毓群被分到了國企,工作三個月,離職,隨后到東莞新科磁電廠擔任工程師。十年后辭職進入電池業,成立ATL,從美國購買了聚合鋰電池加以改革最終成功量產。此時正趕上我國手機行業爆發元年,ATL順利進入蘋果產業鏈,并在三星爆炸門后成為三星電池供應商。2005年ATL因資金問題被日本TDK集團全資收購。2008年國家開始鼓勵新能源發展,但根據政策規定全外資公司不能生產動力電池,因此曾毓群將ATL汽車動力電池部門剝離出來成立了CATL(寧德時代)并將研發方向放在了三元鋰電池上。在政策的扶持下國產汽車動力電池飛速發展。2016年工信部一紙“白名單”將LG、三星、松下等日韓企業通通拒之門外,國內電動車廠家迅速響應并轉投寧德時代門下。
可以說寧德時代是一路踩著風口走向了巔峰,但風不會一直刮,最遲2020年就將會有大的變動,在此期間寧德能否把握機遇,完成斷奶,將是決定未來能否穩居霸主寶座的關鍵。
松下
松下創建于1918年,于1994年開始研發可充電鋰離子電池。1998 年松下開始量產筆記本電腦專用的圓柱形鋰離子電池,并建成了業內領先的鋰離子電池生產線。松下的汽車動力電池采用高鎳三元路線,封裝以圓柱形為主,其圓柱形電池能量密度世界領先。
寧德在那邊趕上了風口,而松下卻被拒之門外,好在還有特斯拉這么個巨頭與之合作,然而不久前松下卻被特斯拉炮轟無法提供足夠電池導致特斯拉產能無法達標,同時因為松下在中國沒有電池工廠,所以特斯拉建立中國工廠后將國產特斯拉的電池換成了LG。
LG化學
LG化學隸屬LG集團,1947年成立,1998年開始引發鋰離子電池,電池正極主要是三元 NCM,是海內外公認的軟包電池龍頭,2009年,LG化學正式進入動力電池市場,與韓國現代起亞合作,首次將鋰電池產品應用于商用混合動力車。
此后,LG化學先后和通用、雷諾、福特、沃爾沃等國際廠商展開合作,成為動力電池頭部供應商之一,后又成為奔馳首款純電SUV的供應商之一。
相比之下LG要比松下聰明得多,不僅因為合作保留了中國的工廠,近期還與吉利成立合資公司、將工廠賣給吉利同時確立了后續合作。
三星SDI
三星目前生產鋰電池包,主要應用在筆記本等移動設備上,2000年進軍動力電池領域,產品以方形電池為主,但方形電池的不足之處在于型號太多,工藝難以統一。
2008年三星SDI與博世合資成立了動力電池公司SB Limotive。2009年,寶馬推出了純電動汽車Megacity,SB Limotive成為Megacity動力電池供貨商,為三星SDI打開了動力電池市場。
目前,三星SDI已被選為30多個汽車電氣化項目的核心的電池供應商,并且項目數量在不斷增加。
世界頭部電池供應商大多在中日韓三國,日本勝在資歷老經驗多,韓國勝在產品性能強,而中國雖然起步晚但在政策的扶持下依然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并在努力發展技術。還是希望國產電池能再有所突破,努力競爭國際市場。